原标题 :比亚迪VS特斯拉,比亚谁是斯拉深度“新能源汽车之王”
?|钛媒体深度![]() 打开凤凰新闻
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我不认为(比亚迪)汽车做得好,源汽也不觉得他们的王钛产品吸引人,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媒体他们在中国市场有很多问题 ,比亚应该继续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斯拉深度经营。 马斯克曾在 2011 年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评价比亚迪 。源汽 然而,王钛蝉联 3 年新能源汽车销冠的媒体特斯拉 ,如今却被比亚迪拉下神坛。比亚2022 年 ,斯拉深度比亚迪以全年 180 万辆的源汽销量成绩超越特斯拉(131 万辆) ,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;这也是王钛比亚迪自 2019 年被特斯拉逆袭之后的首次反攻胜利。 比亚迪反攻速度之快 ,媒体让特斯拉前董事会成员史蒂夫·威斯利(Steve Westly)直言 ,比亚迪让特斯拉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的挑战者 。 不过,虽然比亚迪赢下了销量之争,但其并没有特斯拉挣钱 ,二者之间的比拼不只是在销量层面,还有不能不考虑的利润率 。 伴随着国补退场以及疫情后的产业恢复期,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态势只会加剧不会减弱 。这场新能源汽车战役的终局,是新晋销冠比亚迪,还是成本杀手特斯拉更胜一筹 ? 销量是现阶段竞争的第一要义 数据显示,比亚迪 2022 年全年累计销量达到了 186.9 万辆,其中来自纯电车型和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分别为 91.1 万辆 、94.6 万辆 ,燃油车销量仅有 1.2 万辆 。 从比亚迪 2022 年的车型销量表现来看,比亚迪宋家族 、秦、唐、海豚是拉动销量增长的四大主力车型,占总销量逾六成。尤其是比亚迪宋,其在 2022 年新能源 SUV 销量超 47 万 ,同比增长了 356% ,超过特斯拉 Model Y 逾 15 万辆 。 反观特斯拉,其去年达成的 131 万辆交付量均来自纯电车型 ,仅是 Modle 3 和 Modle Y 两款车型 ,就占交付总数 94.9%,交付量达到 124.7 万辆。 在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看来 ,单车型销量非常高是特斯拉的优势,也是特斯拉的劣势 。 从特斯拉的产品布局不难看出 ,其一直追求的是少而精的产品路线,且已经三年没有发布新车,主力车型 Model 3 量产已进入第七个年头,Modle Y 自 2020 年开启交付也已量产三年。 作为特斯拉的赚钱机器,Modle 3/ Y 立下了汗马功劳,但也陷入了增长疲软的境况中 。早期时候,特斯拉在续航和充电方面领先很多,但这个优势已经逐渐被追平。张翔向钛媒体App分析称。 另外,Model 3/Y 聚焦的 20-35 万的价格区间正是产品最多、销量最大、自主品牌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,包括比亚迪、小鹏 、埃安等车企都推出了相应车型 。 在用户可选择性变多 ,且优势差变小的情况下,特斯拉的销量增速不免受到影响。财报数据显示 ,特斯拉 2022 年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长了 40%,而去年这一数值为 87.2% 。 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特斯拉的领导者,马斯克也是影响特斯拉销量与营收的一大变量 ,其去年收购推特、频繁推出优惠政策等举措 ,就曾引起投资者和消费者不满 ,股价更是一度直降 65%。 而对于比亚迪实现反超的原因 ,一位业内专家分析称 ,去年的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进一步放大了比亚迪的优势,面对’缺芯贵电‘的情形,比亚迪具备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,被破坏的风险性较小 ,而其它车企更容易由于供应链受到冲击导致停工停产。 据钛媒体 App 了解,以汽车业务为起点 ,比亚迪供应链配套的子公司已覆盖上中游 ,包括比亚迪半导体、比亚迪电 、弗迪科技 、弗迪电池、弗迪精工 、弗迪动力 、弗迪视觉/比亚迪照明等,涵盖了汽车相关的智能化零部件领域。 以最为短缺的芯片来看,比亚迪去年发布的新车几乎都采用了自研 IGBT 芯片,不仅如此 ,其还在去年 9 月份斥 资15.9 亿元收购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,以提升芯片研发生产能力。 尽管特斯拉具备强大的供应链议价能力,但其对供应链的依赖高于比亚迪。 不过,从全球布局来看,特斯拉产品的市场表现显然更为稳健 。最新财报显示 ,特斯拉在美国、中国以及其他市场分别实现了 405.53 亿美元 、181.45 亿美元、227.64 亿美元的营收,占比分别达到49.78%、22.27% 、27.75% 。 对比之下,比亚迪的车辆销售则主要集中于国内市场 ,国际认可度还有待提升。数据显示 ,比亚迪 2022 年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合计为 55916 辆 ,仅占其总销量的不到 3%。 从比亚迪的战略布局来看 ,其正在全面提速出海进程,计划在泰国筹建海外首个乘用车工厂;今年 1 月有媒体报道指出比亚迪有意接手福特位于德国的工厂;比亚迪斥 50 亿元定了 8 艘滚装船 ,每艘可以容纳 7700 辆车等 。 对于接下来的一年 ,有市场消息指出比亚迪将 2023 年销量目标定在 400 万辆 ,这相当于在 2022 年销量基础上翻了两倍多,远高于特斯拉给出的180 万台的目标产量。 比亚迪向上 ,特斯拉向下 基于现下的战况,比亚迪的全球销量已经反超特斯拉 ,且按照预期目标的发展态势 ,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之争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 。 虽然比亚迪赢下了销量之争,但在利润之争上,却依然难以与特斯拉匹敌。 在汽车产业 ,除了中国企业,没有其他公司的增长速度能接近(特斯拉) 。Steve Westly 指出,但他同时提出 ,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很难被取代 。 即使是频频推出优惠政策,追求以价换量的第四季度,特斯拉的净利润还高达 37 亿美元,汽车毛利率达到 25.9% ,单车利润接近 9100 美元(约合 6.1 万元人民币) 。 反观比亚迪 ,其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60 亿-170 亿元,按照全年销量粗略计算 ,单车净利润大概在 8888-9444 元之间,远低于特斯拉 。 事实上 ,特斯拉的汽车毛利率一直处在行业领先水平,甚至一度高达 32.9%。作为对比 ,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汽车毛利率也仅有 12.0% 、11.6%、16.4% 。 特斯拉高毛利率的背后 ,离不开覆盖生产至销售的全链路成本控制能力。从特斯拉的工厂选址就能看出 ,其超级工厂多是选址于靠近供应链,以降低运输成本;另外,特斯拉一直主张的一体压铸技术 ,能够减少制造过程的零件数量,将制造成本降低 40%。 在销售端层面 ,特斯拉同样将成本压到极致 。特斯拉采取的是直营模式,能够牢牢地把议价权握在自己手中 ,而比亚迪还要分相当一部分利润给经销商 。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曾表示。 尽管比亚迪的汽车毛利率追赶特斯拉还有较大差距,但相比 2021 年仅有 800 多元的单车利润已提升了近十倍 。 作为油车向油电混合策略转型的传统汽车制造商,比亚迪相比特斯拉这种纯电动汽车制造商而言,转型包袱更重 ,中转型代价会折算到单车制造成本之中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、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也曾表示。他同时指出 ,比亚迪在电池、发动机和综合零部件领域的布局,抵补了其部分新能源转型成本。 以占整车成本近 6 成的电池来看,有媒体曾算过一笔账,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在 2019 年采用的三元材料的电池成本约为 0.85元/Wh ,而换装刀片磷酸铁锂电池后可降至 0.6 元/Wh 。一台纯电车型电池容量以 60kWh 计算 ,那么每辆车仅在电池一项就能省出 1.5 万元。 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成本下降,但品牌形象的重塑却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 。 从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产品定位来看,其主销车型价格大约在10 万-20万元区间 ,产品均价在 18 万元左右 ,而特斯拉的低价车型的平均价格在 30 万元左右。 值得一提的是,透过比亚迪与特斯拉不同的产品路径不难看出,其用户群体的差异性——前者吸引的是更加注重实用性与性价比的用户群体 ,其车型的销量重点抢夺的丰田、本田、大众、通用等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;而作为强调科技 、以高端破局的特斯拉,辐射的其实是注重产品科技要素、品牌形象高端的消费者,其更聚焦在BBA 的市场版图上 。 一直以来,比亚迪品牌常常被贴上性价比甚至廉价的标签 ,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如以高端车型破圈的特斯拉。 面对这一短板,比亚迪正通过推出高价车型,寻求更高的利润 。在比亚迪 2022 年推出的车型中 ,其价格区间已上探至 40 万元,例如比亚迪海豹售价达到 20.98-28.68 万元;比亚迪汉售价达 21.58-32.98 万元;腾势品牌的售价在 40 万元左右。 为了冲击高端市场 ,比亚迪在今年 1 月还发布了高端汽车品牌仰望 ,并亮相了两款百万级豪车新能源硬派越野 U8和纯电动性能超跑 U9 。 相较之下 ,特斯拉目前的战略重点依然放在低价车型上 ,以低价、低成本 、高利润率的模式快速占领市场 。 有消息指出,特斯拉将于今年推出全新车型 Model Q,市场售价为 2.5 万美元(约为 16.89 万人民币) ,尽管官方予以否认 ,但马斯克此前已经明确表示正在研发成本更低的车型平台,预计销量将超过特斯拉其他车辆的总和。 在产品布局上,比亚迪向上,特斯拉向下,不同的路径方向却是同样的终点——通俗而言 ,即卖更多的车,挣更多的钱。 终局未到,赢家难定 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看来,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,下半场是智能化。 从现阶段发展来看,特斯拉在智能化方向已经走在行业前沿,马斯克也曾多次表示 ,自动驾驶能力是有别于其它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。截至 2022 年 10 月 ,特斯拉 FSD 的车辆应用规模已扩充至 16 万。 相较之下,比亚迪尚处于补课追赶阶段 ,王传福近期表示 ,公司积极探索电动化 、智能化发展,未来还将加大成像感知、雷达等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创新。 值得一提的是 ,虽然特斯拉 FSD 的总行驶里程已达到 1 亿英里(约合 1.6 亿公里) ,但由于缺乏使用中国场景数据的能力,特斯拉在中国还无法顺畅跑通高速路段。 据业界判断 ,未来汽车硬件会逐步趋同, 汽车也会由软件来定义 ,数据也会成为主要的驱动力。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,特斯拉的优势能否持续维持还有待观察 ,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,其如何在符合国家数据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,突破智能化应用,是难以避免的一道关口。 随着传统车企的转型以及越来越多新势力的崛起,特斯拉的风光已不如前两年。标准普尔全球移动公司曾指出,虽然特斯拉目前仍是美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品牌 ,但竞争对手推出越来越多更实惠的车型,特斯拉在电动车市场的主导地位正在被削弱。 透过比亚迪销量反超特斯拉的结果也不难看出,虽然特斯拉依然稳居头部 ,但比亚迪的反攻速度显然快于特斯拉的增速。 汽车市场不是大鱼吃小鱼,而是快鱼吃慢鱼,只有在快的过程中才能超车 。王传福曾在股东大会上说。 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,特斯拉的竞争对手远不止比亚迪一家,只不过销量层面的比拼 ,将比亚迪与特斯拉放在同等级别的擂台之上。但需要指出的是 ,新能源汽车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不只是销量数据的高低 ,而是关乎利润率 、市场占有率、软件服务生态等多方面要素的全面比拼 。 新能源汽车之王 ,势必是无短板的全能型选手,而不是单项冠军。尤其在竞争态势愈加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场上,如何在群雄环伺的赛场上突出重围 ,是对企业全方位能力的考验 。 新能源汽车将在 2023 年迎来洗牌关键期。对于头部选手而言 ,如何稳住领先地位是重中之重;对于初创企业来说 ,活下来才能获得晋级赛的资格。 终局未到 ,赢家难定。 但可以预见的是,在智能电动车时代,造车新势力有机会成为新晋之王 ,传统车企也有可能继续引领风骚 ,一切皆有可能。 (作者 | 肖漫 ,编辑 | 张敏) |